送別
2022-11-08 10:00:00 來源: 長江日報


  今天
  從喻家到天涯
  山河萬里送別老校長“大先生”
  長者謙謙,教誨拳拳
  “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大學是育人,而非制器”
  ……
  國士高風,厚德永存
  雨露長懷,弦歌有繼
  長江日報六位記者
  同為喻園學子
  都受教于老校長
  殷殷指導,切切關愛
  記錄雪泥鴻爪
  傳承人文精神
  是為記者節(jié)的特別紀念


  曾約老校長寫專欄憶童年


  2000年,長江日報開辟副刊版面“人生百味”,我任責任編輯。我斗膽給我的老校長、教育家楊叔子院士寫信,請他講講自己的人生百味故事,為年輕的讀者為人為學做個指引。我在約稿信中問老校長:傳統(tǒng)文化怎樣滋養(yǎng)您?您的童年如何起步?
  老校長欣然接受約稿,從2000年7月到12月,他陸續(xù)寫來10篇文章,文筆生動輕快,故事有意思又有意義,一顆童心躍然紙上。這些文章,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他講:童年,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的民族災難中度過。動蕩的歲月中,父親教我念念古書,快到9歲了,我一點科技知識也沒有。逃難逃到黎川,終于可進小學了。數學除法一竅不通,怎辦?抄別人的,我不干,因為這不是“君子”干的事?!墩撜Z》上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還有,《中庸》上講:“果能是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9歲才上小學的楊叔子,后來成為中國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華中科技大學的首位院士。他說“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大學是育人,而非制器”……今天,重讀我編輯的老校長的文章,無限追思,再次受教。
 ?。ㄩL江日報記者王永芳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90級)




















  他陪我們上《古代漢語》課


  雖然已經過去了26年,但被楊叔子校長“突襲”課堂的那一幕,依然歷歷在目。
  1996年,我考上了華工(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一天,我們正在上《古代漢語》課。課開始一會,楊叔子悄悄地從后門進入教室。授課老師看見校長進來,想讓他上臺,楊叔子卻對老師搖了搖手,示意課程繼續(xù)。就這樣,60多歲的楊叔子陪著一群的年輕人上了一節(jié)課,邊聽還邊認真地做筆記。
  下課后,楊叔子來到講臺,與我們一起討論當天聽課的心得。 他把自己的聽課筆記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學向他請教如何學好古文,楊叔子分享自己多年學習古代漢語的經驗,鼓勵大家要讀原文,“先要去讀,然后才能理解。”他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精髓,如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睂W古代漢語不僅是學里面的知識,更要學習中華文化的精神?!案呱窖鲋?,景行行止。”他用《詩經》里的一句詩來勉勵大家。
  “要做學問,先學做人?!蹦枪?jié)課上楊叔子最后說的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上。
 ?。ㄩL江日報記者 范善菁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96級)
  見“大先生”純澈


  臨晨獲悉楊叔子院士駕鶴西去,輾轉反側。當年考學填志愿,感于校長大名古風,甫一進校先生已成老校長。首倡人文教育之外,先生在全國高校中首次創(chuàng)辦起中華詩詞創(chuàng)作班,不限年級皆可報名,但筆試面試嚴謹。補憾有幸,入選先生所稱“黃埔一期”,在東五樓聆聽教誨,同框合影,珍藏至今。
  先生時常拿班上劉洋同學開玩笑,“別人留洋,你要留中”,這個同學后來在成都天府新區(qū)管過新經濟產業(yè)。先生請來張良皋教授授課,我們私下稱為“老頑童”。時隔20多年內容大都模糊,但清晰記得先生眼里閃爍的光芒,就像秋陽一樣明亮。
  九八年,學校舉辦弘揚抗洪精神征文大型朗誦會,獲獎者上臺吟誦。紅彤彤的獲獎節(jié)目單現在保存,先生拿了古典詩組一等獎,我寫的《擊水鑄精魂》拿了現代詩組一等獎,還是先生頒的獎。
  畢業(yè)后兩次與先生“零距離”。一次是先生到漢口給小學生作科普講座,見到純澈、耐心;一次是作為陪同去院士樓看望先生,看到儉樸、至簡。
  為學、為事、為人,治校、興文、育人,如果說,朱九思是華工之父,那么,楊叔子是華科之魂。楊先生是“大先生”。
  (長江日報記者鄭良中 華中科大社會學院97級)
  院士愛國情懷激勵著我


  驚聞楊叔子院士逝世,十分痛惜,腦海中立即閃現出院士在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露天電影場舞臺上慷慨激昂抨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的畫面。
  1999年5月,我大一下學期,得知我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并造成3名中國記者不幸犧牲的消息后,我們以不同方式表達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強烈憤怒。
  那天,數萬名學生在學校露天電影場舉行集會??吹綏钍遄釉菏窟@樣一位大人物登臺,我們還是有點意外。66歲的院士手持話筒痛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野蠻行徑,具體內容已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大家一邊聽一邊拼命鼓掌,極為振奮。
  院士的愛國情懷,深深激勵著我。回想起來,這可能也正是他在全國高校首倡并大力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印證。
  畢業(yè)20年來,這個畫面深深地刻在我腦海里。 每當我回到校園,都時常想起這位身材瘦小卻精神矍鑠、思想睿智的老人。路過院士樓時,我都會想想“這位老人在做什么呢”。
  (記者 楊文平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98級)
  院士來講大學第一課


  我的大學第一課,是楊叔子院士講的。
  那是入學軍訓時,新生們在露天電影院聆聽楊院士講《我的求學之路》。
  漆黑夜空下,燈光照在這位看起來瘦弱老者身上。他娓娓道來,抒發(fā)濃濃的愛黨愛國情懷。
  動蕩的童年,讓他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著切身之感。工業(yè)報國,讓他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成之就義無反顧回國。肩負時代重任,讓他成為國內智能制造首倡者。
  平實的話語,激蕩著年輕的心靈,連同那晚燈光,一起成為我難忘的記憶。
  工作后,我采訪過很多奮戰(zhàn)在不同崗位的華科大畢業(yè)生。說到母校,楊院士的《我的求學之路》是我們很多人共同的記憶。
 ?。ㄩL江日報記者馬振華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01級)
  曾與老校友拍下珍貴合影


  2002年,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學135周年校慶,楊叔子院士回到母校與師生交流。那時,我在同文中學讀書,和同學們共同聆聽了這位老校友的諄諄教誨。
  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后,我成了校報記者團成員。一次采訪博士生茶座活動,嘉賓中恰有楊叔子院士。當晚,年過七旬的他神采奕奕,與師生們討論“科學精神與博士生的科學研究”。
  參會的博士生來自不同院系,不分文理,圍坐一席,品茗論道,楊院士傾聽著每一位的發(fā)言,熱情地加入討論,沒有一點架子。他分享了自己多年治學的感受,“科學最重要的精神是求真務實,不弄虛作假。”他還教育大家,做學問要學會懷疑和批判,批判并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否定,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發(fā)展。
  活動結束后,在采訪時,當聽說我是來自同文中學的學生,他高興地說,“那我們是兩個學校的校友!” 并和我合影 ,鼓勵我在大學期間好好學習。
  回想起院士可親可敬的師者風范,至今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ㄩL江日報記者劉晨瑋 華中科技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學2004級)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