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訊(記者史強 鐘磬如)“這就是我們照相館拍的?。 ?5歲的王孝云近日看到雷鋒在武漢長江大橋的留影后十分肯定地說。作為當時武漢國營大橋照相館的攝影師,他拍攝過很多類似的照片。
長江日報記者3月2日查閱公開出版的《雷鋒年譜》,里面記載:1958年11月13日上午8時,列車到達武昌站,需要換車,要停留七八個小時。雷鋒與幾位老鄉(xiāng)參觀了武漢長江大橋,在橋頭拍照留念。凝視雷鋒這張18歲時前往鞍鋼途中的留影,一股青春氣息撲面而來。年輕的雷鋒面露微笑,站在大橋橋頭堡下,右手手臂上搭著毛衣,左手提著白色有圖案的手提包。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長江大橋,享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美譽。雷鋒戰(zhàn)友喬安山回憶說,喜歡照相的雷鋒最愛的照片有三張,其中兩張是在天安門廣場前拍的,另一張就是在武漢長江大橋下的留影。
60年前的3月,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fā)表。從此,雷鋒這個響亮的名字傳遍神州大地。在武警湖北省總隊武漢支隊某部某中隊軍營的榮譽室里,就珍藏著一張游客贈送的雷鋒與大橋的合影。為游客指引路線,提供失物招領服務,為走失兒童尋找家長,勇救落水少年,參加無償獻血……視雷鋒為偶像和榜樣的官兵們,多年來用行動踐行著雷鋒精神。
“父親曾給我看過雷鋒和大橋的合影。他說,長江大橋上有100萬顆鉚釘,雷鋒同志身上那種‘螺絲釘精神’‘釘子精神’就是養(yǎng)護大橋所需要的鉚釘精神啊!”作為一名在大橋上工作的鐵路工人,黃志國先后研究革新橋梁作業(yè)工機具7項,提高了橋梁作業(yè)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
長江救援志愿隊一直默默在兩江四岸值守救援。圖為總隊長張建民(前排右五)與隊員在大橋下留影。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68歲的張建民是長江救援志愿隊總隊長。辦公室桌上的“學雷鋒便民利民志愿服務崗”標識牌,他每天都要擦一擦?!爱斈?,雷鋒還在這拍過一張照呢!”每次經(jīng)過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堡下,張建民都會對身后的年輕隊員們說起雷鋒與大橋合影的故事。
晴川初級中學老師、蓮花湖湖長張愛華帶領學生撿拾湖邊垃圾。圖為張愛華(左三)和學生們與大橋合影。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武漢市晴川初級中學七年級勞技課教師張愛華每次給學生們講述雷鋒的故事,他們都很動容?!拔抑览卒h同志曾經(jīng)與長江大橋拍過一張合影……感到累了我就看一眼大橋想想雷鋒同志,就像是他在給我鼓勁?!敝驹刚咦T愛華的執(zhí)勤點是中華路碼頭對面的十字路口,除了引導交通,她還熱心為游客們指路。
譚愛華堅持做志愿服務已有十多年。圖為譚愛華在中華路碼頭為過馬路的行人做指引。 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讀高中時就非常崇拜雷鋒的黃德寶,幾十年來在收藏雷鋒藏品的同時也在積極傳播雷鋒精神。他不僅在社區(qū)建起了免費對外開放的雷鋒陳列館,還多次舉辦雷鋒生平事跡展、雷鋒精神永恒展、雷鋒攝影照片展等,累計參觀人次超過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