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鋒研究員受邀在央視現(xiàn)場直播中擔任解說嘉賓。 (電視畫面截屏,受訪者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江珊 程想 實習生 廖美琪
廣袤的非洲草原上,數(shù)以百萬計的角馬、斑馬等野生動物組成一支遷徙大軍,浩浩蕩蕩從非洲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向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qū)進發(fā),去尋找水源和食物,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
8月16日至18日,央視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觀直播——《大草原上的生命輪回|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全景揭秘》。這場為期三天的直播,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對自然界生命力量的頌歌。
直播中,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中—非聯(lián)合研究中心(簡稱“中—非中心”)王青鋒、嚴雪研究員應邀參加此次考察直播活動。昨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聯(lián)系到該中心,請他們講述在非洲的精彩故事。
深入肯尼亞10年 幫助記錄7100多種植物
受邀在央視當解說嘉賓,源于武漢植物園多年來在非洲開展的動植物科研工作。
從2001年起,武漢植物園主任、中—非中心主任王青鋒就多次前往肯尼亞,參與該國第一部植物志的編纂工作。在與肯尼亞科學家及相關機構合作下,他帶領團隊通過10年的努力,記錄和研究了肯尼亞7100多種植物。去年,《肯尼亞植物志》項目發(fā)行的首部分冊《茜草科》已正式出版,今年將完成蘭科等植物的編撰工作。
8月17日,直播期間,鏡頭深入大草原,跟隨數(shù)百萬角馬、斑馬等食草動物,從塞倫蓋蒂草原長途跋涉至馬賽馬拉,展現(xiàn)了它們?yōu)榱松娑M行的偉大遷徙。這些動物穿越廣袤的草原,躲避食肉動物的追捕,最終勇敢地躍入洶涌的馬拉河,展現(xiàn)了生命的堅韌與力量。
“這是自然的法則,生存的原始狀況?!蓖跚噤h研究員對當?shù)氐膭又参锶鐢?shù)家珍,在非洲做客直播間向屏幕前的觀眾一一介紹野生動物大遷徙對生態(tài)平衡的意義。
除了植物志的編纂,王青鋒和肯尼亞科學家們還合作完成了肯尼亞境內的大規(guī)模植物調查,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尤其是稀有物種的保護和評價,為當?shù)刂参锒鄻有匝芯刻峁┝酥匾獢?shù)據(jù)。
猴面包樹是非洲瀕危植物類群。今年5月15日,由武漢植物園/中—非中心牽頭,聯(lián)合國內外科研機構參與,共同在《自然》雜志發(fā)表研究論文,系統(tǒng)闡明了全球關注的猴面包樹屬的演化歷史,并提出了科學、有效的保護策略及建議。論文發(fā)表后受到各方關注。
解讀野生動物 開展中非科研合作
在壯觀的遷徙場景中,直播還捕捉到了“非洲五霸”——非洲水牛、非洲豹、犀牛、非洲象和非洲獅捕食與被捕食的震撼瞬間。這些頂級掠食者的生存智慧與力量,與遷徙大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共同繪制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非洲大草原生態(tài)畫卷。
中—非中心執(zhí)行主任嚴雪研究員說,這幾年,前往肯尼亞旅游的中國游客不斷增加,需要幫助中國游客更好地認識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在8月18日直播現(xiàn)場,嚴雪通過《肯尼亞常見野生動物鑒賞》這本書,向觀眾們講解了野生動物的特征習性與物種保護重要性。
歷時四年,《肯尼亞常見野生動物鑒賞》一書由中國科學院科研工作者對非洲詳實的科學考察后完成。該書含有大量野生動物的現(xiàn)場圖片以及大量的文獻索引,詳細解讀了肯尼亞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保護等級等內容。
據(jù)悉,未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將持續(xù)依托中—非中心,遵循“一帶一路”倡議,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重大災害預警和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等內容開展中非科研合作,助力“美麗中國”與“綠色非洲”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