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
在悠久的華夏文明中,稀世珍寶數不勝數,但如果問哪件國寶會說話,曾侯乙編鐘當之無愧。
曾侯乙編鐘出土已40周年。在湖北省博物館的編鐘表演廳內,從《春江花月夜》《離騷》到《國際歌》《歡樂頌》,渾厚悠揚的鐘聲穿越千年,久久縈繞在參觀者心間。海內外的專家學者以及考古工作者認為,曾侯乙墓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之一,曾侯乙編鐘的鑄造技術、音樂水平在公元前5世紀都是最尖端的,讓青銅時代成為我們今天聽得到的時代。目前,相關單位已著手申報曾侯乙編鐘為世界記憶遺產。
鑄造于戰(zhàn)國早期、出土于我省隨州的曾侯乙編鐘,不僅造型上氣勢恢宏,其寬闊的音域、優(yōu)美的音色、精良的工藝,更是一鳴驚人,充分體現了2400年前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工藝以及高品質的文化追求。曾侯乙編鐘作為音樂史上的重大發(fā)現,不僅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更將人類的精神文明發(fā)展提高了一個水平,是楚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驕傲,亦是世界文明的輝煌代表。
樂,是人類文明的至高追求,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生活的象征。我國古代的六藝,樂列第二位,僅次于禮,足見音樂被重視的程度。中國古代的君主,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很多也是藝術家、音樂家。曾侯乙編鐘的出土,給我們解碼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人文歷史、社會風尚、科技工藝提供了獨特的方向。古語云,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歷史經驗證明,經濟發(fā)達、政治穩(wěn)定是文化、禮樂繁榮的重要基石。樂的興起和繁盛,也不可能超脫于所處的時代背景。曾侯乙編鐘所代表的藝術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文明的高度。從遠古的編鐘之聲,我們似乎聆聽到悠久的長江文明之聲,聆聽到燦爛的楚文化之聲,聆聽到寄望盛世安康的和美之聲。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曾侯乙編鐘猶如璀璨的明星,代表了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智慧和追求。這份來自歷史的榮耀,進一步擦亮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色,讓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更深了一步。這份自信和驕傲,不僅因為這件珍寶在全世界范圍內絕無僅有,更是因為編鐘所傳遞的追求和平、和美生活的愿望,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