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北日報退休編輯張宿宗贈字留念
□ 張永勝
編者注
今年是湖北日報創(chuàng)刊70周年。70年風雨相伴。親愛的讀者、網(wǎng)友,您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更是記錄者。我們誠摯地邀請您,采擷精彩片段,記錄下您與湖北日報的故事。來稿必須為作者原創(chuàng),內容真實,見人見事,親切耐讀,勿空發(fā)感慨、議論,1500字左右為宜,可配與內容相關的照片、視頻。來稿請發(fā)電子郵件至hbrbqszn@sina.com,或郵寄至: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181號湖北日報群工輿情中心,郵編430077。來稿請署真實姓名,請附詳細通聯(lián)地址、郵編、電話等,請注明“我與湖北日報”征文字樣。歡迎您踴躍投稿。
我生長在陽新縣荊頭山農場,身體條件注定無法從事體力勞動。我一直有個愿望,希望農場為我安排一份腦力工作,以自食其力。
終于在2009年,我41歲時,新一屆農場黨委研究決定,聘用我為農場新聞報道員。
受聘之前,湖北日報是我學習寫作的最好老師。我偶爾也在省報“輿論監(jiān)督”和“荊楚各地”版發(fā)過稿件。
2001年,我又有一篇稿件引起湖北日報社農村新報重視,記者柯冬林從武漢乘車來到陽新縣城,輾轉坐船,沿途打聽,找到我家。他與我一起深入基層,作進一步核實和補充采訪。6月23日,農村新報1版刊發(fā)了相關稿件,湖北日報“荊楚各地”版也在頭條位置刊發(fā)了此稿,并獲得2001年度湖北新聞獎三等獎。
湖北日報刊發(fā)過我的稿件,給了我極大信心。我孜孜以求,拄著拐杖采寫新聞。開始,我采寫的一些表揚報道雖沒能見報,但我并不氣餒。我依然經(jīng)常閱讀湖北日報,從中汲取營養(yǎng),終于悟到新聞稿件的核心要義。我行動不便,學識有限,但我堅持笨鳥先飛,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我寫的《拐杖宅男遇上美好時代》(湖北日報2015年11月18日4版頭條),講述我在各界的關懷下,享受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個人命運的改變,既與自身努力密不可分,也與時代進程密切相關。此稿獲評湖北日報“我這五年”征文三等獎。
我的稿件《巧打種植時間差 荊頭山農場農機里外都掙錢》(湖北日報2016年9月12日7版),如果圍繞農機外出作業(yè)去寫,就是老生常談缺乏新意。我通過多次采訪發(fā)現(xiàn),農場里外種糧有一定時間差,給農機手提供了作業(yè)空間,才有了里外都掙錢的好局面,這正是這篇稿件的新聞價值所在。此稿獲得了湖北日報2016年度通訊員好新聞一等獎。
今年,我又被評為湖北日報優(yōu)秀通訊員。湖北日報對我的激勵,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曾經(jīng)得到過湖北日報張宿宗老師的書法鼓勵:春夏無花盡發(fā)枝,含苞九月莫嫌遲,周身積得英華在,斗艷爭芳總有時。
(作者單位:湖北陽新荊頭山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