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在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發(fā)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肖/攝
“2017年,微生物污染等國際食品安全案例為我國帶來啟示。”在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表示,應高度關注微生物污染、食物過敏原標示、獸藥殘留、食品造假等四類問題。
劉秀梅剖析2017年國際報道的部分食品安全案例,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分別為微生物污染、致敏原標識、禽類養(yǎng)殖中的風險、食品造假。這也對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具有4點風險啟示。
她認為,微生物污染仍是食品安全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因為食源性致病菌仍是導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食品安全控制的首要目標仍是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根據美國FDA、CDC、FSIS的報告顯示,2016-2017年美國的食源性疾病暴發(fā)以及食品污染導致的食品召回事件,其主要原因均由食源性致病菌而引起。2016年美國召回約550種食品,其中275種是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單增李斯特菌占65%,沙門氏菌占21%,大腸桿菌占3%。 對于食物致敏原的標示,劉秀梅表示應高度關注。她提到,食品生產者應嚴格執(zhí)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中的相關規(guī)定。對過敏體質的消費者而言,食品標簽中致敏物質的標示就是對他們健康的重要保護。同時,也應從美國召回事件中汲取教訓,避免因包裝和標簽的失誤而導致產品召回的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引起消費者過敏病例的發(fā)生。
從食品產業(yè)的源頭來看,獸藥是養(yǎng)殖業(yè)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生產投入品。養(yǎng)殖業(yè)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獸藥,以防治動物疾病等。劉秀梅建議,我國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獸藥使用的監(jiān)管,建立和健全禽藥的休藥期等制度。生產企業(yè)應遵循國家獸藥相關法規(guī),加強自律,健全良好獸藥使用規(guī)范、健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全程控制措施。 另外她還提到,應高度關注“食品造假”事件。對近來時常發(fā)生商家利用消費者“無力分辨”或“無意分辨”,宣稱是“正宗”或“品牌”商品,賣的卻是贗品的行為是對消費者的嚴重欺騙,屬于“食品造假”,應予以高度關注和嚴厲打擊。
本次會議由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xié)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