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央視財經頻道于《經濟半小時》的節(jié)目中稱,目前中國市場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都產自青藏高原的水庫養(yǎng)殖場。該報道一出,馬上引起網友激烈爭議。爭議重點在于這種國產養(yǎng)殖三文魚真正的名稱是淡水虹鱒,在消費者的傳統(tǒng)認知中,只有進口的“大西洋鮭”才是真正的“三文魚”。
網傳淡水魚生吃容易導致寄生蟲,這令“談蟲色變”的網民撕開了輿論場。盡管廣東人以“敢吃”著稱,這次的“三文魚之爭”也撩撥了不少“老廣”的神經。那么鮮美的三文魚刺身,我們還能繼續(xù)吃嗎?南都記者采訪了不同的魚類專家,并走訪了黃沙海鮮市場以及商超、日料店等地方,試圖通過從科學出發(fā),回歸常識,給消費者一個公正的指引。
A 走訪
黃沙市場商家多稱
賣的是進口三文魚
如果虹鱒會看新聞,它們或許會驚訝于自己正在經歷一場輿論風波,“我是真三文魚還是假三文魚?”在探尋這個問題之前,南都記者決定先走訪廣州的市場。
5月28日,南都記者走訪廣州黃沙水產交易市場的六家三文魚售賣商,得知該市場的三文魚多進口自挪威,也有商家稱三文魚來自英國。與此同時,受訪商家都表示并沒有進購虹鱒,“經常會有游客過來購買海鮮,在樓上直接加工、品嘗,主要用的還是進口的。”有商家表示。當記者咨詢商家,其出售的三文魚的具體學名是什么時,他們一般回答,“就是三文魚,就是海里的魚”。
記者還走訪了廣州市天河區(qū)內六家料理店,這些料理店三文魚刺身價格在35元- 60元之間不等,共有四家告知出售三文魚產地,其中兩家選用挪威進口的三文魚,也有稱三文魚是從法羅、北海道進口,其中兩家工作人員沒有明確表示出售的三文魚產地。
某餐廳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一般會選用性價比較高的“挪威三文魚”,在一些季節(jié)挪威三文魚口感欠佳時會選擇“法羅三文魚”。該負責人稱,一般三文魚在6-7公斤,而虹鱒在3-4公斤,一條三文魚可以用5-6天,所以不會選擇虹鱒。南都記者從這六家店的餐牌上看到,三文魚刺身旁并未注明產地。
記者了解到,食客也經常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喜好與對食品安全質量的判斷,尋找老字號三文魚店鋪長期光顧、購買三文魚生。
B 答疑
三文魚之爭背后是利益博弈
“虹鱒”是不是三文魚?
從狹義上說,虹鱒要排除在外
走訪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三文魚”是一種極為通俗的叫法,事實上,商家們也很少給顧客詳細介紹“三文魚”的“真名”。
對虹鱒養(yǎng)殖十分熟悉的華中農業(yè)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張學振認為,目前關于“三文魚”爭論的焦點即是由于學名和商品名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從分類學上來看不存在“三文魚”這種魚類。他表示,“三文魚”并非是學名,只是一些魚類的商品名,“如果硬是要給予‘三文魚’一個界定,我認為應該是指鮭亞科(Salmoninae)里多種魚類的一個統(tǒng)稱,或者指‘鮭鱒類’,抑或指‘具有紅色魚肉的鮭鱒類’。”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魚類專家趙俊告訴南都記者,三文魚,是屬于鮭鱒魚類的商業(yè)名稱,虹鱒,從廣義上說,是可以叫“三文魚”的;從狹義上說,虹鱒是要排除在外的。
張學振表示,科學上的命名可以確保“一物一名”的客觀性,而商業(yè)上的命名則很容易呈現(xiàn)出人為的“同名異物”的主觀色彩,其根本原因是受經濟利益驅動導致的。他介紹,中國消費的鮭鱒類主要包括進口的大西洋鮭、虹鱒(二倍體或三倍體)、大麻哈魚(我國東北地區(qū))等。
張學振教授表示,國內有多地在養(yǎng)殖虹鱒,“但規(guī)模都不是很大”。張學振表示,青海省的養(yǎng)殖規(guī)模是最大的。據(jù)《西寧晚報》于2016年的一則報道,青海省養(yǎng)殖虹鱒魚占全國75%份額。“此次爭論與其說是關于‘三文魚’正名之戰(zhàn),倒不如說是鮭鱒類國際貿易與國內養(yǎng)殖以及消費市場之間的利益博弈。”他分析道。
如何區(qū)分大西洋鮭和虹鱒?
專家口感是虹鱒的肉質會韌一點
從整條魚的外形上看,大西洋鮭有種粼粼的光澤,光照下隱約會反光,魚體側扁,背部隆起,齒尖銳,鱗片銀灰色、細小,產卵期有橙色條紋;虹鱒魚表面發(fā)暗,性成熟個體沿側線有一條呈紫紅色和桃紅色、寬而鮮紅的彩虹帶,魚體呈紡錘狀,略側扁,口較大,斜裂。
張學振認為,因為每個人的口感不一樣,他也只能以自己的口感經驗來談。在他看來,切成塊狀后,普通人確實很難區(qū)分大西洋鮭和虹鱒。他的經驗是,虹鱒吃起來肉質會韌一點。
生吃三文魚會感染寄生蟲嗎?
與水體環(huán)境有關,需專業(yè)檢測
記者走訪了解到,黃沙市場三文魚店負責人并不關心三文魚進口源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而更在意三文魚的口感,對于大眾對三文魚會有寄生蟲的擔憂,老板表示魚都是通過海關檢疫的,供應商也有相應的資格證,海鮮市場每周也會定期抽檢各家海鮮檔食品安全質量。有少部分三文魚店家會采用不同的刀來進行去皮、剔刺,處理后放在零下60℃的環(huán)境進行殺菌。
至于生吃“虹鱒”會不會導致人體患寄生蟲的問題,趙俊則表示,這需要看魚的養(yǎng)殖過程,這跟魚的種類以及淡水還是海水養(yǎng)殖沒有必然的內在關系。他解釋,目前沒有研究做過數(shù)據(jù)對比和調查說明,生吃大西洋鮭和虹鱒就一定沒風險,只是風險大小的問題。張學振對此則表示,從絕對的安全角度來說,防范寄生蟲感染最好的辦法就是煮熟后食用,寄生蟲的出現(xiàn)頻次與水體環(huán)境是否潔凈優(yōu)良直接相關。
如果你是一位足夠較真的食客,想要知道三文魚中是否含有寄生蟲,則不妨帶著樣本尋求相關機構進行專業(yè)檢測。趙俊表示,光靠我們肉眼觀察,是無法準確判斷的。
張學振建議商家在銷售產品時標注魚的學名如“大西洋鮭+產地”或“虹鱒+產地”等,而不是標注“三文魚”,消費者可以依據(jù)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中意的水產品。“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魚,肉質、口感是有區(qū)別的,這應該沒有異議,但是哪個好吃不好吃,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趙俊說,“商家應該讓消費者了解,自己購買的是哪種魚,最后他們自行決定購買哪種,但消費者應有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