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回海外的護膚品、食品或藥品,面對看不懂的外文包裝,查也不查就想當然地使用,結果發(fā)現是誤用——別稀奇,這樣的狀況還真不少。不久前的一則新聞,報道兩個孩子誤將外包裝畫著卡通形象的日本咳嗽藥水當作飲料服下,出現嗜睡癥狀,送至醫(yī)院緊急搶救。
記者走訪了廈門本地,也發(fā)現了不少類似的情況。記者以這一事件為始,結合本地的一些誤用狀況,希望提醒大家:海外產品的外包裝均為外文,有些產品還無法查到詳細說明,存在誤用風險,必須謹慎保存和使用。
護膚品
卸妝水當爽膚水想護膚卻適得其反
“護膚品誤用的狀況是很常見的。”據從事海外代購近10年的李小姐透露,不少客戶購買了海外的護膚品套裝后,由于看不懂外文說明,弄混了各類小瓶護膚品的功效,精華露、眼霜、面霜“傻傻分不清”;還有不少客戶混用了洗發(fā)露、護發(fā)素,“大家做產品功課時,主要看功效,一看反正都是洗頭的,就沒有注意分辨使用方式。”
據了解,不少誤用都是因為外包裝帶來了不正確的聯想。李女士的女兒為其買了一套日本護膚品,其中有一瓶卸妝水,而其包裝與李女士之前所用的爽膚水頗為相似,加上瓶身印有“皮脂毛穴”“水”“透明感”等字樣,李女士便將其認定為爽膚水,并每天使用。直到4個月后,女兒從外地回來,才發(fā)現她誤將卸妝水當成爽膚水。“得再用多少精華,才能把這4個月卸妝水對皮膚的危害補回來啊。”她感嘆道。
張先生則因外包裝上的圖繪,誤將潤膚乳當作沐浴乳。
拿到朋友贈送的法國馬油膏時,外包裝上密密麻麻的法文,讓他辨不清產品名,“連查都不知道怎么查”,一見外包裝上繪著身型曲線,便以為是沐浴乳。一直使用到第三天,發(fā)現皮膚油膩難以洗凈,上網查了查品牌名,才發(fā)現該品牌是專門做護膚產品的。
食品藥品
誤把醬油當洋酒藥品禁忌易忽略
除了護膚品,一些從國外買回的進口食品也會出現誤用情況。黃小姐曾把親戚贈送的一瓶意大利醬油當作洋酒,“瓶子的外包裝精致大氣,我們一直以為是洋酒。直到家里來了客人,興高采烈地拿出來,打算開瓶洋酒喝,才發(fā)現味道不對。”另一位從泰國買回布丁粉的胡先生,則因看不懂外包裝上的泰文說明,按一般做布丁的方法嘗試,結果布丁無法凝結,生生將布丁凍做成了一碗“布丁湯”。
而在藥品方面,不少市民會了解海外藥品的功效、使用方法,卻常常忽略了藥品成分和使用禁忌。“一般知道藥品的功效后就會直接使用。”市民陳小姐表示,自己了解海外藥品的功效后,一般不會再上網查詢詳細的說明書了解藥物成分、不良反應及使用禁忌,這無疑也為用藥安全埋下了隱患。
提醒
使用外文產品前
應仔細查詢用法
購買海外產品,遇到外文包裝看不懂的情況,應咨詢相關銷售人員,或上網查詢使用方法后再使用;為降低風險,市民購買海外產品時,也應盡量選擇官方渠道,并留意目標產品的用戶評價,避免購買負面評價較多的產品。
在藥品方面,盡量購買安全性較高、療效確切、質量穩(wěn)定的非處方藥,購買時應認真查看藥品名稱、生產單位、生產日期、有效期及儲藏條件;購買后應上網查詢或向醫(yī)生咨詢,確認該藥物的功效、成分及使用禁忌,并妥善保管,以確保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