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wǎng)10月20日訊(長江日報記者 李佳)10月20日,第15屆國際巖土力學計算方法與進展大會在武漢開幕,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300多名學者、專家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東北大學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據(jù)了解,該大會是該領域重要的國際會議,每3年舉行一次,武漢曾在1997年主辦過第9屆會議。經(jīng)過申辦、投票等環(huán)節(jié),中國再次贏得第15屆大會舉辦權,武漢巖土所與清華大學共同承辦。該國際學術大會在中國召開,僅有這兩次。
長江日報記者觀察到,到會的國際巖土力學計算方法與進展協(xié)會主席約翰·卡特是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曾當選澳洲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巖土工程師。以德賽名字命名的“德賽獎”已成為巖土力學領域知名獎項,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德賽教授本人來到武漢。權威期刊《巖土力學與巖土工程》主編喬凡·尼巴拉也來到武漢。
資料顯示,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原來是歐美學界主導,現(xiàn)在,中國的巖土力學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影響力輻射到海外,中國巖土力學等學界提供了國際經(jīng)驗”。
鏈接: 武漢漸成國際學術交流高地
夏末秋初,武漢的學術界格外熱鬧。
8月, 第十屆智能機器人與應用國際會議在武漢舉行,美國斯坦福大學、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近300位機器人領域人員聚漢。
9月,全球服務外包大會首次來到武漢。同月,地球空間周與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大會在漢召開,被譽為空間信息領域奧運會的該盛會,要經(jīng)過競選才能獲得舉辦權,武大李德仁院士、龔健雅院士等經(jīng)歷了諸多努力,爭取到該項盛會落戶武漢。
“一個城市有多少教授專家、具有多強的國際知名度,這個城市在相關學術領域就有多大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曾任華中科大國際交流處處長的余翔教授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有不少武漢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要職,或擔任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審稿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秋明教授曾當選國際數(shù)學地球科學協(xié)會第12屆主席;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馮夏庭研究員曾出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主席,該學會成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第一次當選為主席;華中科大自動化學院肖人彬教授,是《國際仿生計算》創(chuàng)刊時唯一來自中國的受邀顧問編委;李德仁被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這是該學會最高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