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nèi)匀灰皩W習雷鋒好榜樣”!
2023-03-05 15:00:00 來源: 長江日報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武漢是英雄的城市,也是志愿者之城。在這里,雷鋒精神廣泛弘揚,雷鋒故事寫滿江城,雷鋒傳人層出不窮。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蓬勃開展、蔚然成風。

吳天祥、朱伯儒、徐本禹、長江救援志愿隊……在3月5日學雷鋒日到來之際,讓我們從他們的故事中,獲得人生的啟迪,汲取奮進的力量。

先進涌現(xiàn)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雷鋒是在社會主義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社會主義新人。60年前,毛澤東同志為因公犧牲的英雄戰(zhàn)士雷鋒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此后全國廣泛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武漢涌現(xiàn)出大批學雷鋒先進典型,他們的學雷鋒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互幫互助、助人為樂的精神風貌。

“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種精神是共產(chǎn)黨員必須具備的。我下決心一輩子當雷鋒。只有這樣活著才有價值、才有意義?!?/p>

——吳天祥

吳天祥:他幫了300多個“窮親戚”

在掛滿了群眾送來的錦旗的辦公室,吳天祥正在記錄群眾反映的問題。 記者史偉 攝

79歲的吳天祥曾任武昌區(qū)信訪辦副主任,2006年退休至今,仍堅持每天接待來訪群眾。他每年拿出工資的80%捐助困難群眾,先后幫助了300多個“窮親戚”。

“我相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依然要像雷鋒一樣,把‘為人民服務’進行到底。”

——胡廣倫

胡廣倫:社區(qū)里最年長的志愿者

退伍老戰(zhàn)士胡廣倫。記者彭年 攝

86歲的胡廣倫是我國將電子計算機率先引入測繪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這位老兵有一對因病生活無法自理的雙胞胎外孫,面對苦難他心里仍裝著大愛,退休后成為社區(qū)年紀最長的備案志愿者,協(xié)助社區(qū)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

精神傳承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

時代在變,但雷鋒精神的光芒不改。隨著改革開放,商品經(jīng)濟大潮興起,商品交易的邏輯對人與人的關(guān)系和價值世界一度帶來沖擊。但反對“拜金主義”、堅守奉獻精神始終是時代主旋律。這一時期武漢學雷鋒典型仍然輩出,不僅傳承了雷鋒精神,而且賦予雷鋒精神新的時代內(nèi)涵。

“與其責怪別人冷漠,不如燃燒自己這塊炭火去溫暖別人?!?/p>

——朱伯儒

朱伯儒:默默做好事不宣揚

朱伯儒受到群眾熱烈歡迎,這是圍著他要簽名的學生們。記者李永剛 翻拍

朱伯儒的事跡在上世紀80年代家喻戶曉。原武漢軍區(qū)空軍宣傳部新聞科科長曹京柱老人講述,宣傳部挖掘其事跡的過程“一波三折”。當年,因為朱伯儒做好事不宣揚,曹京柱和同事只好根據(jù)線索信息,分別前往多省份尋找當事人。

“不要問國家對我提供了什么,而要問我為國家做了什么……”

——蕭棟棟

蕭棟棟:從小就是“熱心腸”

英雄蕭棟棟之像。記者詹松 攝

1999年,大學生蕭棟棟在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堡下救人時,不幸犧牲,年僅21歲。

蕭棟棟從小就是個“熱心腸”,其姐蕭惜花回憶,有次蕭棟棟穿了雙新鞋出門,看到同學的鞋子都是破洞,就和同學換了鞋子。

蕭棟棟同寢室的同學回憶,棟棟是個特別容易被感動的人。在一份思想?yún)R報中,蕭棟棟寫道:“不要問國家對我提供了什么,而要問我為國家做了什么……”

蔚然成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新時代的中國邁向強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確立,學雷鋒成為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服務社會、幫助他人成為很多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生活方式。長江救援志愿隊、“紅巷苗苗”等充分體現(xiàn)了雷鋒精神的時代特征。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愿毫不保留地反射給別人。”

——徐本禹

“本禹志愿服務隊”: 本禹教過的孩子也加入了支教隊伍

追隨本禹腳步的第十七屆研支團成員志愿者陳曉娟和孩子們合影。 “本禹志愿服務隊”供圖

2002年,在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讀大三的徐本禹組織了一支大學生支教隊,到貴州支教。到2022年,前后180人的支教接力已走過了20年。

彝族姑娘康勝美是徐本禹支教時教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2014年,康勝美大學畢業(yè),也回到貴州支教。

“‘激流勇進’是長江救援志愿隊的精神,只要有1%的希望,我們就付出100%的努力。每當成功挽救生命,大家都無比自豪?!?/p>

——長江救援志愿隊隊長張建民

長江救援志愿隊: 人數(shù)漲了4倍,年輕人在隊中占一半

長江救援志愿隊隊員在江邊巡邏。記者許魏巍 攝

長江救援志愿隊由18支冬泳隊在2010年自發(fā)組織成立。相比建隊之初,該隊隊員人數(shù)漲了近 4 倍,如今,年輕人在隊中占了一半。

長江救援志愿隊東湖聯(lián)隊是一支全是年輕人的隊伍,800余人基本都是 80后、90后和00后。

“我的太爺爺是一名老兵,我從小就聽著革命英雄的故事長大,能把這些故事講給成千上萬的人聽,我很自豪。”

——青山區(qū)吉林街小學六年級學生王興泉

“紅巷苗苗”: 稚嫩童聲講述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紅巷苗苗”志愿者團隊成員王興泉(右一)給游客作講解。記者許魏巍 攝

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苗苗研學營”2016年開營,已培養(yǎng)2000余名“紅巷苗苗”?!凹t巷苗苗”們節(jié)假日在“紅巷”武昌都府堤路為游客提供義務講解服務。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在武漢革命博物館,老、中、青三代人接續(xù)將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也持續(xù)閃光。

(統(tǒng)籌:胡雪璇 采寫:長江日報記者李玉瑩 張維納 鐘磬如 余睿 樊友寒 李愛華 實習生彭葦杭 通訊員熊思宇)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