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交通大隊民警張世勇在漢口京漢大道長江隧道口指揮交通 長江日報記者金思柳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魏娜 通訊員王威 唐時杰) 武漢長江公鐵隧道國慶節(jié)當天開通,武昌區(qū)交通大隊和江岸區(qū)交通大隊共同承擔這條新隧道的交通保障任務。而一個路口之隔的武漢長江隧道,自開通以來僅有一個警區(qū)的6名交警輪班守衛(wèi),警長張世勇幾乎每天都騎著摩托車在長江隧道內(nèi)巡查,被稱為“隧道騎兵”。
6人守衛(wèi)承載15%過江交通流量的長江隧道
武漢長江隧道位于武漢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之間,是長江上的第一條穿江隧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與長江大橋、長江二橋、白沙洲長江大橋等過江通道均由一個交通大隊駐守不同,長江隧道僅派駐了一個中隊下面的警區(qū),盡管這條隧道承擔著全市15%的過江交通流量。
9月25日8時,早高峰如期而至,在武漢長江隧道江北出口處,滾滾車流緩緩前行。路邊,張世勇來回快步走動,時而用力揮動著臂膀,示意車輛加快駛出,時而觀察隧道內(nèi)車流變化,手里的電臺響個不停。雖然氣溫才20多攝氏度,他額頭上還是滲出細細的汗珠。
46歲的張世勇守衛(wèi)長江隧道已經(jīng)有5年了,他說:“由于警力有限,我們6名警察帶著5名輔警,不僅要保障長江隧道的通行,還要維護京漢大道路口的暢通,只有出口通了,隧道內(nèi)才能減少擁堵。”
長江隧道全長3300多米,雙向四車道,僅允許9座以下車輛通行。說起來管理并不復雜,但日均車流量達6萬余輛,高峰期達7萬輛,事故量并不見得比其他過江通道少,而隧道內(nèi)空間狹小,一旦出現(xiàn)事故或壞車,救援難度大,若處置不及時,極易引發(fā)嚴重堵車。
為避免恐慌他們進隧道巡邏從不戴防毒面具
張世勇每天都會騎著警用摩托在隧道里巡邏十幾趟,不管有沒有事故,自己進去看了才放心!“因為隧道內(nèi)空氣流通不暢,進隧道巡邏的民警都配有防毒面具,但是為了不引起恐慌,我們從來都沒有戴過。”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正在江北出口處執(zhí)勤的張世勇接到報警,漢口往武昌方向2000米處,發(fā)生一起4車追尾事故。時值下班高峰,滯留車輛很快排到了隧道口,牽引車無法駛入。張世勇一邊用電臺指揮隊友對入口臨時管制,一邊跨上摩托車趕往現(xiàn)場。
此時的隧道里,充斥著汽車排放的大量尾氣,溫度達60℃以上,如同一個大熔爐,悶熱無比,令人呼吸困難。張世勇顧不得這些,在他的疏導下,一股車道被迅速清理出來,牽引車得以快速到達現(xiàn)場,隨后逐步恢復暢通。
半個小時后,當他騎著摩托車回到守控崗位時,全身制服已濕透,好像從水里撈出來一樣。
在長江隧道,像這樣的車輛追尾、擦碰等交通事故平均每天有四五起,多的時候一天有10多起。“我們處置快一點,隧道就能早點通暢。”張世勇說。
隨意看了一眼就發(fā)現(xiàn)裝滿液化氣罐的面包車
作為過江快速通道,隧道僅設計有機動車道,非機動車入內(nèi)很容易出事。因此,武漢長江隧道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但一些非機動車司機把隧道當作過江“捷徑”,今年以來張世勇和同事已經(jīng)勸阻了500多輛闖隧道的電動車和共享單車。
由于長江隧道的特殊構造,防止?;愤M入是張世勇的另一重點工作。
去年12月的一天早上,張世勇和同事在長江隧道江北入口處執(zhí)勤,一輛白色金杯面包車正要駛入隧道,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異樣。但張世勇快步上前攔下該車,拉開車門一看,現(xiàn)場執(zhí)勤的民警驚出了一身冷汗,車內(nèi)竟塞滿了液化氣罐。這一車“炸彈”進入隧道如發(fā)生危險,后果不堪設想。
同事問張世勇,為什么會攔下這輛車?他淡淡地回答:“這車的車軸壓得很低。”
5年來,張世勇共糾正、處罰各類交通違法8000余起,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10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