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我們想通過對話的形式,帶你從“過去”“當下”“未來”和“國內”“國外”這樣縱向、橫向的角度一起聊聊“中國公益慈善該走向哪里去”。
注:本文根據5月26日公益沙龍“史與思:中國現當代慈善沿革”圓桌討論錄音整理,有所刪減。
主持人:宋厚亮 “社會創(chuàng)新家”創(chuàng)始人,前《中國慈善家》執(zhí)行主編
對話嘉賓:周秋光,湖南師范大學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長;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顧問
一、中國現代公益慈善的“根”在哪里?
宋厚亮:1949年到1980年,中國的慈善完全由政府接手,出現斷檔,直到1981年開始恢復、發(fā)展。最近幾年,我們國家的公益人不斷地走出國門到美國、歐洲去走訪、學習,它的效果現在還無法評估。當我們回望自己國家的公益慈善發(fā)展歷史,我想請問兩位老師,中國現代公益慈善的根在哪里?是從哪里生長出來的?
周秋光:每一個民族、國家立足于世界都有其自己的根。中國慈善的“根”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里,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與發(fā)展慈善事業(yè)的國家,先秦以來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中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慈善思想。東漢以后傳入的佛教文化、唐宋至元明傳入的伊斯蘭教文化、明清時期和近代傳入的基督教文化,也成為重要的慈善文化之源。
一方面,現代公益慈善既有對傳統(tǒng)慈善的傳承,另一方面,也有來自西方慈善文化的匯入,這種交匯促使中國慈善走向近代化,在民國時期完成了第一次轉型。在現當代,中國慈善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之路,有自己的特色與創(chuàng)造,現今正處在第二次轉型發(fā)展之中,是由2008年的全民慈善及其全民問責推動的。
在三千余年的歲月長河中,中國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走過了一個興衰隆替的發(fā)展歷程。按其發(fā)展脈絡,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先秦時期慈善活動的濫觴、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慈善事業(yè)的初興、隋唐宋元時期慈善事業(yè)的蔚起和明清時期慈善事業(yè)的鼎盛。
楊團:我認為中國現代慈善一部分來自傳統(tǒng),或者說傳統(tǒng)文化、倫理、道德及習俗,另一部分來自技術和方法。倫理道德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來自于儒家的文化傳統(tǒng),還有從西方匯入的基督教傳統(tǒng);第二,是中國共產黨的傳統(tǒng),它在中國慈善恢復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人民服務”深深植根于許多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一種文化。
另一個來源是技術方法,我想講兩個方面:一個是“組織化”,就是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這與西方社會的組織完全不同,我們的組織是要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理解,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我們不能忽視和回避;二是互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太巨大了,在公益慈善上,我們的“互聯(lián)網公益”可以說是走在全球前列,以99公益日為例,它帶起了許多小額捐贈,讓普通老百姓都參與到公益中來。
二、儒家文化能開出現代公益之花嗎?
宋厚亮:研究中國史的國內、國際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主張集體的儒家文化不能“開出”現代的政治、商業(yè)文明之花,因為現代的政治和商業(yè)都是建立在作為個體的“人”的基礎上的。那么作為第三部門的公益慈善,在儒家文化中能開出現代公益之花嗎?現代公益到底是來自傳統(tǒng)還是西方?
周秋光:如果籠統(tǒng)的說,它可以開出,但我覺得沒有說清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什么都很好,它有時代的局限、歷史的局限。但不能否認的是,有很多精華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我們的社會共同體生長于傳統(tǒng)文化,它可以產生資本主義萌芽,也可以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它夭折了。所以,也許我們有很好的長出現代政治、商業(yè)文明的“因子”,但是中斷了。這是中國和西方社會的不同。
楊團:我不認同“儒家文化只能開出群體之花”。第一,儒家文化里,“公”“私”并不是鮮明分開。我們的歷史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個體,他們大公無私,他們帶動起別人,起到了榜樣作用,比如文天祥、雷鋒等等。中國不缺優(yōu)秀的個體,不是沒有個體,而是我們的整體素質要往上提升。第二,西方社會在文藝復興前是完全分裂的,文藝復興是什么呢,就是要把底層的人拉起來,每個人都要有人權。那個時候的西方國家,哪里有個人主義呢?他們也是經過了好幾百年的過程才慢慢發(fā)展起來的。
三、中國的公益慈善能夠為世界貢獻什么?
宋厚亮:剛才的兩個問題談到了傳統(tǒng)與當下、與現在,那么從國際視野來看,中國從1981年公益慈善恢復以來,經歷過近40年的豐富實踐,我們可以貢獻出什么?
周秋光: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復制另一個國家的東西。學習別人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邯鄲學步,即學習要有明確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第二,不要數典忘祖,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固有傳統(tǒng)。文化有兩性,一個是它的民族性,民族性是要求保留自己的傳統(tǒng),另一個是時代性,就是要與時俱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讓自己的文化超越過去,這就是創(chuàng)新,才能走向未來,才能對世界慈善作出貢獻。
楊團:有三點:第一,科技與中國習俗的有機結合,它讓我們有所突破,比如“互聯(lián)網公益”,中國的互聯(lián)網公益已經給世界帶來沖擊,我相信技術上的進步與我們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結合,會讓我們領先于世界;第二,“差序格局”的一套理念和方法,這在鄉(xiāng)村振興中表現更為明顯,如果我們能夠把城市、鄉(xiāng)村經營好,是能夠向世界輸出經驗的;第三,黨的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走過來,經歷過兩萬五千里長征,也經歷過許多變動,它像一個人一樣,經歷過太多,慢慢重生和發(fā)展。在這個時代里,中國的貢獻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時要向前、向世界看齊,讓所有的經驗自由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