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8月23日迎來處暑節(jié)氣,這是秋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碧幨?,炎熱結(jié)束,是氣溫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的時令。民諺“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說的是黃河以北地區(qū);“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說的是南方此時仍然延續(xù)了伏天的上蒸下煮。今年持續(xù)的高溫?zé)崂?,更是讓人們渴望秋涼。然而“處暑十八盆”的諺語提示我們,處暑之后還有暑熱。所謂“盆”就是澡盆,“十八盆”就是說處暑節(jié)氣之后天氣熱、流汗多,所以每天都要洗澡,處暑后還要再熱18天。
二十四節(jié)氣中有三個節(jié)氣名稱帶“暑”:小暑、大暑和處暑,可見人們對熱記憶深刻,更是有不少文人記錄下熱的記憶。
宋人梅堯臣有詩《和蔡仲謀苦熱》:“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人亦畏絺綌(chī xì,葛布),況乃服冠袍。”詩的標(biāo)題就是吐槽熱,內(nèi)容就是太熱了,詩的前8句說明鳥獸都想扒掉皮毛,人連葛布衣服都不想穿。不僅宋人熱到不想穿衣服,唐人也一樣,李白曾寫下詩句:“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p>
古人對炎夏怨念深,不僅在于調(diào)節(jié)氣溫的手段有限,身體難以耐受,還在于我國以亞熱帶、溫帶氣候類型為主,水熱同期。高溫高濕的夏季,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也最容易生病。在民俗中留下了先人對夏季的態(tài)度。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秘書長黃超芬介紹,古代稱農(nóng)歷五月為惡月,民間又稱其為“毒月”。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記錄: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清代《燕京歲時記·惡月》記載:京師諺曰“善正月,惡五月”。黃超芬說,進(jìn)入夏季后,民俗中多“避”的舉動。比如《荊楚歲時記》中關(guān)于端午的節(jié)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薄耙晕宀式z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钡搅巳欤廊皇恰傲路帐硿?,名為辟惡?!?/p>
盡管熱到?jīng)]處躲,但時節(jié)輪轉(zhuǎn)中,新的景象要出現(xiàn)了,古人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鷹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肅氣,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并且先陳列如祭而后食。二候,天地始肅。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蕭瑟之氣。三候,禾乃登。禾是黍、稷、稻、粱類農(nóng)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要開始秋收。梅堯臣詩的后8句是:“廣廈雖云托,呼風(fēng)不動毫。未知林泉間,何以異我曹。蠅蚊更晝夜,膚體困爬搔。四序茍迭代,會有秋氣高?!彪m然酷熱無風(fēng),蚊蠅叮咬,但秋高氣爽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