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言信與父母決裂:親情如何在平日對話? | 睡前聊一會兒
2018-01-30 22:37:00 來源:人民網(wǎng)

思聊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今晚我們聊聊父母和孩子的話題。

這兩天,一篇名為《北大畢業(yè)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shù)落父母,12年春節(jié)不歸決裂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刷了屏。文章復述了一位兒子寫給父母的萬字長信,其中不乏激烈言辭,痛陳父母從小到大對自己“肆意操控”,導致自己如今在心理和生活中遇到一系列問題。而寫信人所具有的高考狀元、北大本科生、美國名校研究生等成功經(jīng)歷,和他最終同父母走向決裂的失敗結局更形成強烈對比,進一步突出了父母與孩子間激烈的矛盾,引發(fā)熱議。

WechatIMG134.jpeg

僅通過一篇文章,我們無法對事實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但一封信能引發(fā)如此廣泛關注,甚至促使不少網(wǎng)友在父母和孩子間選邊站,其背后彰顯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思考。

即便文章內(nèi)容屬實,我們也必須承認,父母和孩子間這樣激烈的沖突并不常見。但極端個案往往包含共性要素,我們仿佛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嚴格按照父母的喜好和審美來置辦;孩子想學感興趣的東西,父母卻要求學有用的東西;孩子想到外地上學,卻被要求生活在相對封閉單純的環(huán)境中……在萬言信中,這樣的親子關系被概括為: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太過強烈。

無論講肆意操控,還是過度關愛,深層次問題往往源于代際的沖突。父母腦海中賴以生存并被認為是普遍正確的生活準則和價值觀,在接受不同時代塑造的年輕人心中難免會產(chǎn)生不相融的沖突。一旦父母基于家庭的權威地位將這套準則和價值觀強行灌輸給子女,爭吵也就在所難免。萬言信中有個細節(jié),講到無論主人公在外地上大學還是到國外讀書,父母總要委托熟人進行“照顧”,并叮囑主人公和他們加強聯(lián)系。而對于今天已經(jīng)習慣在陌生人社會中自由生活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照顧”無疑是一種負擔。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判斷誰對誰錯,所謂控制與反控制,很可能不是父母與子女的戰(zhàn)爭,而體現(xiàn)著不同時代的差異。

代際沖突幾乎不可避免,但在今天卻有不斷加深的趨勢。一方面由于社會環(huán)境變化,張揚個性、追求自由的價值觀念在年輕人心中牢牢扎根,這對傳統(tǒng)的由父母主導的家庭關系產(chǎn)生不小沖擊;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在表面上打開了更加開放平等的交流空間,卻由于算法、屏蔽等技術的應用,讓文化圈層現(xiàn)象愈加明顯,反而時常在代際之間豎起溝通和理解的高墻?!敖涣鞯墓ぞ呤嵌嗔?,但卻越來越不懂孩子在想些什么。”許多父母心中的困惑,往往最后釀成又一場沖突。


a351f8ef360c3dadc38216aae747d7d8.jpg

透過一封萬言信,不只看到問題,更應思考彌合沖突的方法。在極端案例中,我們也許無法說服矛盾雙方各退一步;但在更普遍的生活里,父母和子女卻有達成和解的空間。作為父母,多一些對教育方式的反思,培養(yǎng)循序漸進的耐心,用引導代替教訓,嘗試理解子女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作為子女,在成長的積淀中嘗試理解父母的心情,原諒父愛母愛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包容時代在他們身上刻下的陳舊烙印……探索超越代際并基于共情的溝通方式,雖不可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但卻足以給一個家庭帶來和諧的親子關系。

父母與子女,構成我國家庭結構和倫理關系的核心。在這封萬言信的評論中,有觀點卻認為“孝道文化”已經(jīng)過時了,它壓抑了子女作為自由個體的選擇權利。然而這樣的觀點恰恰忽略了,以“孝”為核心要素的中國家庭倫理,不僅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文化根脈,更深刻塑造著今天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zhì),同時也反映著人與人之間關愛、感恩等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在這個意義上,這封萬言信帶給我們的反思,應當比它帶來的啟發(fā)要更多。

這正是:“過度關愛”求分寸,彌合沖突有妙方。(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思聊工作室 文 | 彭 飛)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